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
The Data Revolution 資料革命、Seagate創造儲存新世代
一年一度的Computex電腦盛會又要開展了,今年2018的台北國際電腦展(6/5~6/9)則是聚焦了6大主題:AI(人工智慧)、5G(第五代行動通訊)、Blockchain(區塊鏈)、IoT(物聯網技術應用)、創新與新創(Innovations & Startups)、電競與虛擬實境 (Gaming & VR)等,其實也涵蓋了目前大家所關心的科技主軸。 這6大主題中的AI人工智慧大概是這兩年一直不斷反覆被提出來的一個發展主軸,而且也將開始廣泛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看看現在連FB、網頁以及通訊軟體上面的回覆都不見得是真人在線了,就可以知道AI與我們有多靠近,而這不過是目前AI運用的小小一環;在4G已經深入使用者的生活之後、5G時代也即將來臨,高達10Gbps以上的資料傳輸速率,光是覆蓋率、頻譜效率及低延遲性等方面就遠勝於目前的4G。 Blockchain區塊鏈就更是火紅了,光是這兩年的比特幣漲跌造成的旋風,相信有挖礦的玩家都相當的清楚;IoT物聯網的更多應用讓現實世界可以數位化,其實也已經逐步的擴散到生活周遭;創新與新創其實一直都在進行中,科技的不斷推陳出新與顛覆傳統的思維、創造出了更多相互結合的可能性;電競與虛擬實境不僅僅只是單一產業的興起,連動的許多協力更是集結成一股繩,電競產業已然是一個群體、虛擬實境更是透過遊戲與我們互相串聯在一起。 而這些聚焦主題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資料量體,資料的呈現與形成不再只是以往的單純儲存數據或文字檔案而已,更多的被標籤、分析,不再單單只是做為保存用,看看IoT物聯網的串聯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與以往不同,4G的興起讓網路影片串流更加迅速、而且我們也即將邁入5G的新時代,AI人工智慧系統相信曾經電影裡頭的關鍵報告場景離我們不遠…,這些都需要龐大的資料量,雖然我們說資料存在「雲端」,雲端只不過是個形容詞,放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不代表他不是實體存在,更不用說那龐大的硬碟櫃可是由一顆顆硬碟組成,實體不再具備地域意義,資料的革命也早就已經開始。 資料保存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從以往資料中心架構的模式發展到目前的雲端概念,資料量越來越龐大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在IDC的《Data Age 2025》白皮書中也預測了,在2025年全球資料領域將會成長至163ZB,這將會是2016年所產生的16.1ZB資料量的10倍。未來的科技發展將會更為突飛猛進,這些科技的背後都串連著資料,這也是新一代的數位命脈,這樣的數位化未來生活將與資料息息相關、緊密結合,不僅僅只是單一使用者,企業以及更多面向都是這一整個服務鏈的一員。 在這樣的需求性下,儲存產業應該要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定位?無庸置疑的,推出更高階的技術、提供更為龐大的儲存量,甚至是資料的保存與往返傳遞的穩定性,都是未來儲存產業需要持續不斷進步的重點,而且不僅僅只是商業性用途,連娛樂與生活面向都要考量,光是即時性資料如行動裝置、社交軟體、大數據分析、高畫質影片等,就讓雲端運算迅速攀升到一個極高的程度,這些歸屬於雲端儲存的部分也增加了企業端的更多應用。 在面臨資料革命的轉折點,儲存也將不只是聚焦在「大」數據,而是會更著重在「重要的」數據上,這些重要的數據更多會被拿來作為分析與應用,資料的安全、保護以及一連串的對應服務都將讓原本的資料儲存概念做出改變。 在如何因應的課題上使用者倒不必擔心,因為這部分Seagate已經在做了,身為儲存的領導先驅-Seagate,透過獨家與專屬的技術,打造了資料領域,不但切合了這次Computex的6大主題,更透過資料領域的核心架構將解決方案提供在所有人的面前,因為深知未來趨勢與需求,所以利用最先進的技術與製造方式讓供應鏈更為連貫與妥善,以新一代記錄技術(熱輔助磁性記錄HAMR)達成了資料密度上的里程碑,搭配上MACH.2雙驅動臂技術創造無可比擬的效能,這就是Seagate為儲存資料領域所帶來的「The Data Revolution 資料革命」。 面對影音化時代的來臨,視覺解析度的提升不斷的向上攀高,早就已經達到的4K、5K不用說,甚至是8K也都已經離我們不遠,資料儲存耗用的容量大小只會越來越高,資料儲存早就轉換到隨時都是以GB來計算,以目前現行的技術採用的是垂直磁性記錄PMR,將各式各樣數位化資料紀錄在每台硬碟機內部快速旋轉的碟片上。PMR技術是在2006年引進,用來取代早先的水平記錄方式(1956年電腦儲存用硬碟機問世後所採用),但是以現今的資料增長速度來看,再過不久就將會達到PMR的瓶頸:每英吋1 TB容量上限。 HAMR熱輔助磁技術就是一項透過縮減碟片的資料位元組來擴增每英吋硬碟機空間的容量、進而達到提高磁錄密度與容量的技術。目前已經可運用HAMR技術達到約每英吋兩百萬位元組的線性位元密度,這曾經是不可能實現的技術卻在Seagate手中實現了,Seagate讓資料密度突破了目前PMR的瓶頸,可達每英吋50 TB的超大容量,也將成為未來大容量儲存的關鍵核心技術。對比現階段3.5/2.5吋最高容量可達3TB/750GB的情況下(大約每英吋620GB/500GB),第一代HAMR已經可以拉高到3.5/2.5吋至6TB/2TB(超過每英吋1TB,比現有提升了55%以上),未來可望達到磁路密度理論值的上限,每英吋5至10 TB也就是最高容量上看30 TB至60 TB(3.5吋)、10 TB至20 TB(2.5吋)。 另一項資料革命就是MACH.2雙驅動臂技術,可以將單台硬碟機的IOPS效能翻倍,因為使用了2個獨立的驅動臂可以同時將資料傳輸到電腦上。這項技術配套了HAMR熱輔助磁技術,在面對未來HDD的磁錄密度增高的情況下,會使得壓力往下加諸在效能上,MACH.2透過雙驅動臂的設計,可以抵銷這些壓力,讓效能達到最高。而且MACH.2的設計能讓單台硬碟機上的資料流並行進出,讓資料中心的主機電腦得以從硬碟機的兩個區域請求和接收資料。 事實上在今年的OCP 2018大會上(Open Compute Project 2018)已經讓最新的EXOS X14採用了MACH.2這項技術,不僅容量拉高到了14TB、套用了MACH.2技術的EXOS X14所具備的讀寫速度一點都不遜色於一般同樣SATA 6Gbps介面的固態硬碟SSD,號稱最快的機械硬碟機了,這等於是在混合碟之後,再次刷新機械是硬碟機的效能表現。 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數位化生活與AI人工智慧普及趨勢浪潮下,資料量的大幅提升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事,Seagate透過技術創新與資料革命的運作下,以技術帶領時代潮流走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迎接未來。從過往Seagate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發現,事實上Seagate不是第一次在創新技術上領先,HAMR與MACH.2的出現除了是持續不斷的研發所獲得的成果外,歷年來Seagate就曾多次的引領資料儲存的變革,這些輝煌記錄包括了許多具備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包括第一台5MB容量、第一台7200/10,000/15,000RPM、第一台垂直磁性記錄技術、第一台固態混合、首創加密硬碟機等,這麼多的第一證明了Seagate的領導地位。 除此之外,更多Seagate在業界的創舉,包括在硬碟機中成功採用液態軸承長達五年之久後,競爭對手才嘗試建置該技術;旋轉震動(RV)感應器可以讓關鍵任務環境所採用的企業硬碟機,即使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仍具備最佳效能。Seagate預測趨勢走向、並予以應對,給出最佳的處理解決方案,Seagate正在創造儲存新世代,因為藉由技術的創新讓資料領域與我們同在、也環繞在我們四周隨時取用。 本次Seagate設置兩大主題「Datasphere」、「Enterprise Station」展區以及四大應用展區「NAS office」、「Creation Studios」、「AI-Surveillance Center」、「Gaming Zone」。 相信Seagate的最新技術,將會在這波資料革命的趨勢下,給予最棒的資料儲存解決方案。想親自目睹Seagate最新的HAMR與MACH.2技術嗎?可以在Computex 2018展期間,到Seagate的攤位一探究竟喔! 廠商名稱:Seagate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展出攤位:Computex 2018期間 (6/5至6/9) 展出攤位:南港一館 L0632 (01) (本篇) (02)
-
Backblaze公布2018第一季硬碟使用可靠度報告
雖然固態硬碟(SSD)已經越來越普及,但對於有大容量需求的使用者來說,傳統硬碟(HDD)還是必選的項目。自2013年4月以來,雲端服務商Backblaze紀錄並保存了自家數據中心的硬碟數據,其中包含了製造商、日期、型號、序號及各種運作狀態等資料,並不定期公布硬碟的故障率報告,而今年第一季的報告出爐了! 截至2018年3月31日,Backblaze共有100,110個硬碟正在使用中;其中有1,922個是系統碟,其餘98,188則是作為資料碟,容量最小為WD的3TB、最大的則是Seagate的12TB產品。Backblaze本次報告針對這些作為資料碟的98,046個硬碟,為了數據可靠性,同型號至少需超過45個以上才納入採計,如此做了統計與分析。 整體來說,平均故障率為1.2%,低於2017年第四季的1.65%不少;報告顯示單一故障率最高是Seagate的ST4000DM000,30,941個之中有178個產生問題,其故障率高達2.3%。(Backblaze溫馨提醒:季度報告可能是相對較不穩定的,特別是那些數量較小的樣本。) 翻閱上季資料可以看到「冠軍」也是Seagate,只是型號不同,其ST4000DM005故障率高達29.08%。另外,回顧過去五年的資料,2013至2018年之中,故障率最高的則是WD的WD30EFRX,其故障率則高達6.47%,第二高的依然是WD的WD60EFTX;整體平均故障率則是1.84%。 其中可以觀察到HGST的8TB硬碟(型號HUH728080ALE600),裝配數量從上季的45個增加到1,045個。Backblaze表示隨著10TB與12TB的硬碟變得更加普及,價格也逐漸下降,符合了Backblaze的預算,因此進行了大量採購。 Backblaze表示,2018年開始,增加了10項SMART數據,其中包含: 177 – Wear Range Delta 179 – Used Reserved Block Count Total 181 – Program Fail Count Total or Non-4K Aligned Access Count 182 – Erase Fail Count 235 – Good Block Count AND System(Free) Block Count Backblaze表示此五項都與固態硬碟相關,是因為本季中使用了10個固態硬碟(三星850 Evo)作為開機磁碟進行實驗,測試是否能夠減少雲端儲存空間的啟動時間;最終以實驗結論來說,其增加的效率不高,是不值得投資的。
-
Toshiba硬碟也玩色標遊戲,旗下6個系列消費性機種各有代表色
Toshiba對於消費性硬碟的定義,除了各式尺寸、定位的個人電腦用機種,還包含NAS、視訊監控、影音串流等專用產品,目前總計劃分為6個系列。Toshiba醞釀好一段時日,陸續為這6個系列新推出的版本(或新出貨),融入色標區別規則來提升產品識別度,以期減少消費者採購時的不便。 相較於Seagate、WD,Toshiba過去比較專注在OEM市場,因此產品未必有響亮、容易記的系列名稱。坦白說識別度偶爾會有點惱人,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開始強化這些品牌、產品印象,現階段可算是全員到齊了。 其規則和WD並不相同,實際分配是Red紅標屬於一般3.5吋/2.5吋機種(P300、L200系列)、Silver銀標為3.5吋性能型機種(X300系列)、Gold金標為NAS專用機種(N300系列)、Blue藍標為影音串流機種(V300系列)、Green綠標為視訊監控用機種(S300系列)。
-
希捷最新14TB企業級Exos X14氦氣硬碟,OCP高峰會率先亮相
全球硬碟機與儲存方案領導供應商希捷科技(NASDAQ: STX)於2018美國OCP高峰會中發表14TB容量企業級Exos X14氦氣硬碟,提供更高效能、更大容量,協助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以符合成本效益的途徑,因應與日俱增的資料量。 資料暴增對全球企業均為一大挑戰,希捷贊助的IDC研究指出,全球資料量預估將於2025年達到163ZB,面對前所未見的超大規模與雲端儲存需求,希捷Exos X14硬碟能夠符合企業儲存容量及效能成長所需。 希捷Exos X14硬碟在相同的3.5吋體積中提高儲存密度,適合超大規模企業環境,能在更小封裝中容納更高儲存量,為資料中心儲存需求樹立新里程碑。Exos X14硬碟達到業界最低能耗、最小封裝及同級最佳效能,方便資料中心在擴大儲存容量、降低複雜度及營運成本時,找到最合宜的解決方案。 希捷科技儲存裝置產品線行銷副總裁Sai Varanasi表示:「超大規模客戶期望在整體上擁有最佳成本性價比,關鍵在於容量、能耗、改善快取及可預期的I/O,Exos X14硬碟在這四大面向都表現出色,提供14TB容量、領先群倫的長期轉換率,以及針對超大規模應用優化的隨機I/O反應率。」 為了進一步滿足全球資料中心需求,Exos X14硬碟內建Seagate Secure,為所有資料加密,且不損及效能,亦獲得美國聯邦資訊處理標準 (FIPS) 140-2第二級認證,以及資訊技術安全評估通用標準 (Common Criteria, CC),符合國際電腦資安認證標準 (ISO/EIC 15408)。相較於Exos 10TB 硬碟,Exos X14能使每機架PB容量提高40%,重量較一般空氣封裝之近線硬碟減輕10%,其彈性設計適合更多整合方案及各種工作負載。 中國最大搜尋引擎與AI科技公司百度仔細評估希捷最新硬碟後,百度系統部門資深總監劉超表示:「百度非常重視技術創新,並致力於透過技術創新為我們的用戶和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服務。伴隨用戶對海量數據應用的依賴和數據的持續快速成長,我們需要與產業合作夥伴一同打造可永續發展的儲存解決方案,希捷Exos X14氦氣硬碟符合成本效益,可滿足日益增長的儲存需求。」 本產品已提供樣品給部分客戶,並將於今年夏季正式出貨。 希捷在2018美國OCP高峰會除展示Exos X14硬碟外,也陳列多項符合OCP規格的產品,包括Guardian系列產品組合、Nytro Q-Boost、以HAMR技術為基礎的硬碟,以及Nytro® 5000 NVMe SSD;此外,希捷也與安邁科技 (AMI)合作,示範如何運用最新AMI MegaRAC基板管理控制器 (BMC)韌體,提高希捷企業級Nytro 5910 NVMe SSD的管理能力。希捷亦展示了MACH.2 Multi Actuator與HAMR技術,並由希捷及技術夥伴共同示範。
-
Seagate發表Exos X14企業級硬碟,14TB桌上型產品指日可待
2017年下半年,硬碟廠商相繼實現14TB容量硬碟,WD(HGST)與Toshiba較早宣布已完成產品開發。三大廠另一要角Seagate,直到現在才宣布將以Exos X14投入戰局,預定在今年夏天生產、出貨。三大廠目前所發布14TB硬碟,都是植基於氦氣(Helium)填充封裝技術的企業級機種,適合雲端、資料中心之類巨量資料儲存應用環境。 雖然Seagate目前尚未釋出Exos X14規格資料,就這系列機種過往規格來看,配備7200RPM轉速主軸馬達是為基本。據悉碟片部分可能採用PMR(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垂直磁紀錄)技術,畢竟這才符合Exos X系列定位要求,故外界推測或許和Toshiba(MG07ACA系列)產品一樣,由9張約1.55TB容量碟片搭配18顆磁頭構成。反觀HGST的Ultrastar Hs14,由於目標應用稍有區隔,因此是採用SMR(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疊瓦式磁記錄)技術。 參考Seagate近期產品規劃,Exos X14應該也會提供SATA、SAS兩種介面,以及標準、SED(Seagate Secure硬體加密技術)兩種機型,總計4種版本選擇彈性。在此之前,Seagate去年底旗下的BarraCuda Pro、IronWolf等,桌上型產品線率先推出12TB容量產品,直到現在仍然是市場上唯一的選擇。隨著14TB企業級產品推出時間點接近,Seagate是否會緊接著推出桌上型產品,這點倒是讓人有所期待,不妨拭目以待吧!
-
Western Digital全新NVMe解決方案,促進邊緣與行動運算數據蓬勃發展
因應物聯網和快數據 (Fast Data) 在邊緣 (edge) 應用上不斷成長的需求,Western Digital公司宣佈推出Western Digital PC SN720及Western Digital PC SN520兩款採用全新NVMe儲存架構的NVMe SSD,可擴展至各式新興應用,包括物聯網、邊緣運算甚至行動運算系統。 新推出的Western Digital NVMe消費性架構與產品組合,讓製造物聯網裝置、輕薄的運算裝置丶嵌入式電腦,以及監控系統等裝置的廠商,能在智慧城市、智慧家庭與個人資料的應用環境下,提供邊緣即時擷取與轉換大量數據的功能。 根據Cisco GCI估計,到了2021年,人類、機器與物件將產生近850 ZB的資料量,而5G、AR與臉部辨識等高頻寬技術將受惠於NVMe及Western Digital 3D NAND產品所帶來的卓越效能、電源效率與儲存容量,進而提供最佳的使用者體驗。 TECHnalysis Research總裁Bob O’Donnell表示:「因為VR、AI等新應用的出現,加上電競、4K編輯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對於PC的效能持續提升,促使PC製造商採用NVMe、高速快閃記憶體SSD等技術,以確保其儲存系統能滿足這些新需求。此外,我們也在製造、醫療、監控等物聯網應用領域看到同樣的儲存需求。」 Western Digital PC SN720和Western Digital PC SN520是第一批採用新平台的NVMe SSD,提供不同NVMe效能、外型尺寸與電源效率選項組合。 Western Digital PC SN720目前已為部份客戶提供樣本。容量分為256GB、512GB、1TB和2TB,採單面(single-sided) M.2 2280外型規格;提供先進效能,連續讀取/寫入速度最高分別為3,400MB/s以及2,800MB/s*;並提供五年有限保固。 Western Digital PC SN520目前已為部份客戶提供樣本。容量分為128GB、256GB以及512GB。為提供最大的設計彈性與更低的耗電量,Western Digital PC SN520備有單面M.2 2280、M.2 2242或M.2 2230外型規格。
-
TOSHIBA推出針對客戶級儲存應用設計的全新2TB硬碟
今天宣佈正式推出全新 MQ04 系列 2TB 硬碟MQ04ABD200,此款硬碟適用於筆記型電腦、All-In-One一體成型桌上型電腦 (AIO)、輕薄型桌上型電腦,以及需要高儲存容量與2.5 吋 高耐用性行動級儲存應用。 MQ04ABD200 雙碟盤機型,2.5吋、厚度9.5毫米,能提供2TB的儲存容量。此款硬碟採用6 Gbit/s SATA 介面,轉速為5,400 RPM,結合大容量緩存128MiB ,相較於上一代1TB MQ01ABD100系列型號最大傳輸速率提升了 34%,電源效率 更提升了50%。
-
艾客優品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實測開箱,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SSD持續降價,讓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SSD,但並不是所有硬碟都有提供2.5吋硬碟安裝槽,就算有,2.5吋安裝槽的位置與數量也不見得符合使用者需求。這時候如果有一款2.5吋轉3.5吋轉接架,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困擾。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就是一款2.5吋轉3.5吋的支架,而且除了這款支架除了提供SATA 6Gb/s介面,還同時支援USB 3.1 10Gb/s。整體來說,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等於是可以內接,又能外接使用,真的是相當方便。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的話,一般也簡稱為「 」,型號為NEUB-U3AB-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體為玩家喜愛的高品質的鋁合金材質,外觀採用的是藍色金屬外框,搭配紫色電路板的設計,質感看起來比較好,支架的側邊與底部也都具備多個螺絲孔,方便固定於機殼內。支架中間是用來安裝2.5吋硬碟,外側的SATA 6Gb/s插槽與USB 3.1連接埠則是要用於連接電腦。 對應的2.5吋硬碟,可以支援舊款SATA 1.5Gb/s、SATA 3Gb/s介面機種,也能支援新款SATA 6gb/s介面機種,能對應SSD、HDD與SSHD,安裝的硬碟,標準9.5mm高度機種支援,超薄5mm、7mm高度機種可以支援,就連厚型15mm高度機種也可以支援。2.5吋硬碟對應容量,可以支援一般的500GB、1TB、2TB機種,最新的3TB、4TB與5TB機種也能對應。外接的USB 3.1埠,除了可以對應新版USB 3.1 10Gb/s介面傳輸,也對對應舊版USB 3.0 5Gb/s介面傳輸。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搭載了ASMedia的USB 3.1晶片,分別為ASMedia ASM1351與ASMedia ASM1456晶片。雙介面的設計,不僅可以安裝於機殼的3.5吋擴充槽,也可以外接USB 3.1 10Gb/s埠,當作USB外接硬碟使用。目前市面上,USB3.1 10Gb/s的外接裝置並不多。艾客優品這款創新產品,可說是搶攻USB3.1 10Gb/s市場的神兵利器。 這邊,實測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使用了 固態硬碟。 並搭配,使用了原形研發所提供的 ,型號為NA-U31A-AKT,原廠建議售價:1,599元,本身為PCIe 2.0 x2設計,此介面卡具備一個USB3.1 Type A連接埠,與一個USB 3.1 Type C連接埠,採用的是ASMedia PCIe to USB 3.1 Bridge:ASM1142晶片。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具備USB 3.1與SATA雙接頭的設計,因此剛好可以分別測試不同介面的效能差異,編輯也另外比較了,將SSD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的效能,使用的效能測試軟體則是CrystalDiskMark與AS SSD。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使用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與直接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時,CrystalDiskMark的傳輸效能大致上都差不多但連接USB 3.1埠時,效能就略微降低。 使用AS SSD測試時也有同樣的情況,連接主機板SATA插槽的循序讀取速度為511.77MB/s,循序寫入為460.99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SATA插槽,循序讀取速度為510.83MB/s,循序寫入為474.36MB/s;連接AKiTiO USB 3.1硬碟支架USB3.1埠,循序讀取速度為481.97MB/s,循序寫入為424.01MB/s。 理論上USB 3.1可提供10Gb/s的傳輸頻寬,比SATA 6Gb/s的頻寬更大,因此連接USB 3.1介面的SSD效能表現上應該與SATA相同,但測試結果為何不是如此呢?根據廠商表示,這主要是因為USB 3.1才剛推出,不管是Host端的控制晶片,或者是Device端的控制晶片,都還有優化的空間。此外,作業系統、驅動程式都還沒最佳化。艾客優品,將會致力於USB 3.1最佳化,未來也將推出新韌體、新驅動程式,可望能再提昇USB 3.1下的傳輸效能。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整個測試結果,表現算是相當不錯。使用了SATA 6Gb/s轉接前後,PLEXTOR M6 PRO 256GB SSD固態硬碟的存取速度,並沒有顯著的下降,仍維持原本的效能。使用了USB 3.1 10Gb/s轉接之後,仍有不錯的存取速率。安裝簡便,使用上也不需要額外加裝電源。 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市場行情介於台幣一千元初頭,價差並不大。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eutrino Bridge USB3.1外接硬碟支架,發現這款外接硬碟支架相當方便好用。真的是方便好用,內接可做SSD、HDD、SSHD轉接架,外接可當USB 3.1行動硬碟。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可作為2.5吋SSD、HDD與SSHD使用,作為2.5吋轉3.5吋硬碟轉接。不過,對於DIY玩家,以及電腦維修工,不僅可以作為轉接擴充槽使用,還可以作為維修硬碟時的快速轉接,多種應用可作為搭配組合。 整體來說,這是電腦玩家的神兵利器!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希捷公佈2018會計年度第二季初步財報、完成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長期NAND供應合約
全球硬碟機與儲存方案領導供應商希捷科技(NASDAQ: STX)公佈2018會計年度第二季(截至2017年12月29日)初步財報。希捷第二季營收為29億美元,若以公認會計原則(GAAP)與非公認會計原則(non-GAAP)為基準,第二季毛利率約為30%。希捷預計總出貨EB容量將創歷史新高,達到約88EB,硬碟總出貨量約4千萬台,每台硬碟平均容量達2.2TB。 若以GAAP與non-GAAP為基準,希捷第二季營運支出分別為約4.44億美元與3.9億美元。本季結束時,希捷所持現金及約當現金總額約為26億美元。 希捷2018第二季初步財報表現與公司此前預測相比,營收增長3至5個百分點,non-GAAP毛利改善,營運支出減少2至3個百分點。 本季度營收與毛利率表現優異,主要來自傳統硬碟(HDD)大容量儲存解決方案產品組合的需求優於預期,和亮眼的營運執行成效。 希捷執行長Dave Mosley表示:「我們在第二季的營收成長和出色的產品獲利表現,都反映了市場對大容量儲存解決方案的強勁需求,特別是針對雲端儲存的環境。由於廣泛的全球客戶對儲存的需求,導致希捷的雲端和邊緣產品組合供不應求,我們期待在本週的CES展會上能和眾多客戶進一步交換意見。」 由於市場預測未來十年後資料產生量將有爆炸性增長,新世代亦將面臨更多的工作負載,儲存產業預期,全球現有和新興市場的儲存需求將一致成長。為滿足這些需求,希捷持續投資開發健全的數位儲存產品組合,提供客戶包含傳統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等多元解決方案,以滿足其全方位的儲存需求。 於第二季期間,希捷正式開啟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的長期NAND供應合作,為希捷現有及未來的固態硬碟產品組合提供更穩定持續的NAND供應。 Dave Mosley表示:「希捷廣泛的快閃產品組合已準備好在多個市場擴大發展,透過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的長期合作確保更多的NAND供應,不僅可滿足希捷現階段的NAND需求,更能強化我們推出創新快閃解決方案的能力。透過融入固態硬碟與企業級儲存解決方案,擴展我們本具優勢的傳統硬碟大容量產品組合,使其更多樣化,進一步為希捷未來數年帶來可觀的營收成長與獲利,同時為我們廣大的儲存客戶創造巨大價值。」 • 總出貨EB容量創新高,較去年同期增加29% • 希捷與東芝記憶體公司簽訂長期NAND供應合約,有助於擴大及延續產品組合
-
硬碟效能新革命、希捷發表Multi Actuator技術
提高儲存容量只是半套的解決方案,因為如果資料讀取的速度無法跟上,資料的潛力將無法發揮。如果科技創新者希望能持續協助解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挑戰,電腦運算能力、儲存容量以及降低延遲性等,都必須與時俱進。為了解決這項難題,希捷發表了革命性Multi Actuator技術,能讓超大型資料中心的新世代硬碟提升雙倍效能。提高下一代硬碟的磁錄密度能讓效能表現較不受影響,而希捷的Multi Actuator技術可以進一步增強此一表現。這表示,使用資料密集應用程式的用戶得以繼續享受硬碟最高效能的表現,同時又能兼顧管理大量持續爆炸性增長的資料。希捷目前正緊鑼密鼓發展Multi Actuator技術,預計在不久後推出搭載該技術的產品。 Actuator(驅動器)是在媒體表層上移動硬碟磁頭以讀寫資料的元件,讀寫磁頭則位於移動式驅動臂的尾端。目前來看,每顆硬碟都只配備單一驅動器,驅動所有的讀寫磁頭同步移動。第一代搭載Multi Actuator技術的硬碟,每顆將會有兩組驅動器,在單一樞軸點的兩端運作,各自控制硬碟內一半的驅動臂。其中一半的讀寫磁頭會以同組的方式同步運行,另一半也是獨立運作。如此一來,與搭載單一驅動器的硬碟相比,能保有相同容量、但效能加倍。 微軟Azure儲存架構師Aaron Ogus指出:「希捷的硬碟正透過如HAMR(熱輔助磁記錄)等的能量輔助磁記錄技術迎戰呈指數型成長的儲存需求。對於多數資料中心應用來說,如果硬體IO效能無法提升,更多的儲存空間也將無法被有效運用。希捷的雙驅動器技術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IOPS,並賦予雲端供應商有效運用多出的儲存空間的優勢。」希捷科技產品策略負責人James Borden表示:「在符合業界的標準下,希捷藉由在硬碟全方位技術領域長期累積的領先地位,提出能實現革命性效能的解決方案。希捷的Multi Actuator解決方案奠基於成熟的技術,同時符合業界標準,在現今各基礎設施中都具有隨插即用的相容性。」 資料處理平行化是IT架構策略中,主機同時將多個運作指令下達給多個裝置的設定,能同時處理多個指令就表示能更快完成工作。對於讀寫資料來說,資料處理平行化已經被超大型資料中心採用,主機能夠同時從多個硬碟讀取資料。希捷最新的Multi Actuator技術則是將資料處理平行化應用至單一硬碟,以提高效能的方法。主機可以視配備雙驅動器的單一硬碟為兩顆獨立硬碟,並在每顆高容量的硬碟中同時處理兩個不同的資料讀寫需求,跟只有一組驅動器的硬碟相比,速度能提升兩倍。 選擇搭載Multi Actuator技術的大容量硬碟,IT架構師既能享有資料處理平行化帶來的高效優點,又能保有使用現存最高容量硬碟的優勢,包括降低每TB硬碟購置成本與足跡成本。「基本上,我們讓對高容量硬碟有所需求與期待的客戶,得以巧妙地享有兩倍的IOPS,並且不會有其他缺點,」Borden表示。 由於人工智慧的快速演進及對物聯網科技的持續發展,業界對更大儲存容量永不止息的渴求正以光速增長。可負擔的儲存容量增長造就了數位革命。身為世界領先的資料中心儲存解決方案供應商,希捷研發出最新HAMR技術,能滿足資料領域對最高磁錄密度的需求。希捷Exos將會是最先搭載HAMR技術的硬碟,明年(2018)先行測試出貨,並於2019年底全面量產,希捷將於資料儲存密度與成本實惠兩方面有跳躍性的突破。然而,提高儲存容量只是半套的解決方案。如果資料讀寫速度無法跟上容量擴充,資料能帶來的潛在價值將被侷限。因此,數位儲存進步的兩個要件皆需齊備:提高容量、提升效能。 試想,如果資料因容量過於龐大而無法快速讀取,會有什麼後果?服務品質將會受影響,而這對於所有的IT決策者與通路採購、資料中心架構師與行政人員、系統整合與架構師、儲存分析師及科技狂熱份子等而言,都將會是個噩夢。雖然容量與成本通常是線性度量,但對效能是否提升的評估仍會因個別用戶的工作量與儲存架構不同而有所改變,然而超大型資料中心用戶們對硬碟的需求則是相當一致的,他們持續追求達成每TB的IOPS最佳化與成本最小化。就技術上而言,這表示業界必須降低隨機IOPS的延遲性,同時增進連續傳輸速率。某些效能需求可以藉由新的硬碟韌體功能或增加額外的固態硬碟費用達成。然而,超大型雲端供應商尋求的卻是符合目標總持有成本範圍,以及與客戶訂定的服務層級協議下的可擴充性儲存解決方案。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硬碟需要同步提升容量、降低每TB成本以及增強效能。但是單獨改善IOPS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忽略了對Exabyte成長的瘋狂需求。另一方面,僅僅提高容量也無法達成目的,因為當效能降低時,超大型資料中心將無法有效運用多出來的容量。 希捷正透過在硬碟中搭載Multi Actuator技術,讓資料流可以採用資料處理並行化的方式,達到雙倍的硬碟效能,解決超高容量硬碟可能出現的使用性問題,並滿足對增強效能的一致需求。希捷所擁有的 HAMR 與 Multi Actuator這兩項技術,將能打造容量與效能兼具的儲存未來。
最多人點閱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Seagate IRONWOLF 14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史上最強氦氣填充那嘶狼NAS HDD
- 創見Transcend StoreJet 25C3S/25C3N外接硬碟實測開箱,輕薄時尚內建獨家檔案救援優質選擇!
- HGST DESKSTAR NAS 3TB實測開箱,高效能機械硬碟中的優質精品!
- HGST Ultrastar He8 8TB硬碟實測開箱,巨量資料儲存的神兵利器!
- Seagate Archive HDD v2 8TB實測開箱,物超所值希捷冷資料硬碟!
- 48顆壞25顆》威騰WD RE 3TB硬碟驚爆鬧機瘟,WD3000FYYZ死機地雷硬碟故障率高到嚇人!
- Seagate硬碟廣告:我也不想當死雞隊友啊,引爆玩家熱議!
- WD Gold 10TB金標硬碟實測開箱,企業級資料中心高效能機械硬碟!
- SSD安裝有學問,2.5吋轉3.5吋硬碟轉接架的選擇!
- TOSHIBA Harrier MG03ACA300 3TB實測開箱,物超所值東芝水貨機械硬碟!
- HGST Ultrastar He10 10TB SATA實測開箱,高效能機械硬碟中的頂尖之作!